- 科研方向
- 科研团队
- 科研平台
- 专业期刊
- 学术成果
主要科研方向
(1)烧伤创面修复与瘢痕形成机理的研究 (2)烧伤创面精确诊断与自动精准清创研究 (3)干细胞与生物材料及组织工程皮肤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4)γδT细胞在皮肤移植及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1)严重烧伤后脓毒症防治的研究 (2)严重烧伤后肠源性感染防治的研究 (3)烧伤创面和吸入性损伤后呼吸道炎症/感染机理的研究
(1)烧伤代谢组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及其调控措施 (3)特殊营养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4)肠黏膜屏障损伤与修复以及缺氧代谢机制与调控等。 4 烧伤休克与脏器损害
5 生物物理与创面修复 (1)光学技术在烧伤创面诊断、精准清创中的应用 (2)生物电场技术在烧伤创面修复、瘢痕防治中的应用 (3)微重力技术与表皮增殖的研究与应用
6 烧伤康复 在瘢痕增生期间,许多患者会有瘢痕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对于瘢痕疼痛的症状,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口服止痛药,皮肤按摩,中频电疗法。部分患者的瘢痕疼痛症状经上述治疗后仍无明显缓解,给患者造成长时间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关于瘢痕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瘢痕内神经末梢炎性刺激及瘢痕硬化有关。微波治疗在神经疼痛、外伤疼痛及癌性疼痛中具有明确止痛疗效。超声波对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痛等疼痛性疾病具有确切的效果。将微波及超声波治疗应用于瘢痕疼痛患者,可能有助于缓解患者因瘢痕增生产生的自觉症状,提高烧伤患者康复治疗水平。
|
“移植免疫”研究团队
本课题组于1995年由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吴军教授创建,主要专注于创面修复和移植免疫方面的研究,课题组还下设疾病蛋白质组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生物材料实验室两个功能研究室。课题组现有固定工作人员9名,其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3名,初级实验技师3名。课题组成员中6名为留学归国人员,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现有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6名。
近五年来,本课题组获得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仪器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或青年基金项目8项、军队与重庆市省部级课题9项,共获得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
课题组已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已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国外SCI文章5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8.91。获得授权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
本课题组目前主要集中于烧伤创面修复与瘢痕形成机理、烧伤创面精确诊断与自动精准清创研究、干细胞与生物材料及组织工程皮肤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γδT细胞在皮肤移植及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本课题组立足于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相结合,至今已成功转化科研成果5项,转化金额超4000万元。
~~~~~~~~~~~~~~~~~~~~~~~~~~~~~~~~~~~~~~~~~~~~~~~~~~~~~~~~~~~~~~~~~~
“烧伤感染”研究团队
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烧伤感染相关的临床及基础课题研究。现研究方向包括:严重烧伤后脓毒症防治的研究、严重烧伤后肠源性感染防治的研究、烧伤创面和吸入性损伤后呼吸道炎症/感染机理的研究。课题组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在肖光夏、王德旺和张雅萍等老一辈专家教授的亲自领导和关怀下,从无到有,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成绩。本课题组历年发表文章共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和军队(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国家和军队(省部级)奖项20余项。
团队固定成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3名。彭毅志(教授、主任医师)为本团队学术带头人,团队成员包括袁志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马思远(讲师、主治医师)、陈婧(讲师、助理研究员)、陈渝(主管技师)、龚雅丽(主管技师)、陈雅洁(初级技师)、罗小强(初级技师)及张成(初级技师)。本课题组拥有国内一流的微生物实验室,为课题研究及临床烧伤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撑。
~~~~~~~~~~~~~~~~~~~~~~~~~~~~~~~~~~~~~~~~~~~~~~~~~~~~~~~~~~~~~~~~~~
“烧伤代谢营养”研究团队
烧伤研究所代谢营养组由4名教授、2名技术员及8位研究生组成。彭曦教授为课题组组长,王凤君教授和颜洪副教授为副组长,汪仕良教授为学术顾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烧伤代谢组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及其调控措施;特殊营养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肠黏膜屏障损伤与修复以及缺氧代谢机制与调控等方面。
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在烧伤代谢营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消化道损伤机制和调控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学术成就如下:① 获得各级科技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② 获批各类科研课题23项,包括973分题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军队和重庆市等课题10项。 ③ 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2.35;主编、副主编专著11部,参编18部。④ 获国家新药证书1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3项。⑤ 获批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2篇。
~~~~~~~~~~~~~~~~~~~~~~~~~~~~~~~~~~~~~~~~~~~~~~~~~~~~~~~~~~~~~~~~~~
“生物物理与创面修复”研究团队
本研究团队由吴军所长倡议成立,拟籍借多学科交叉合作优势,整合修复再生医学、工程物理学和生物材料学等学科技术力量,致力于开展创面修复相关生物物理机制以及新的生物物理技术应用于创面修复与再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建立生物物理与修复再生新理论和新技术,推动临床转化应用。目前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光学技术与创面诊疗、力学技术与组织重塑、电场技术与修复再生等。
作为新成立的科研团队,近年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研合作,获得国家自然基金仪器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973”项目分题及军队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研制出首台烧伤创面深度诊断用光谱成像仪,牵头成立中国医促会生物物理与修复再生分会。
团队现有人员13名,其中高级职称3名(吴军、罗向东、张家平),中级职称1名(尹美芳),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5名。
~~~~~~~~~~~~~~~~~~~~~~~~~~~~~~~~~~~~~~~~~~~~~~~~~~~~~~~~~~~~~~~~~
“烧伤康复”研究团队
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烧伤病人恢复身心机能的需求,我科从2001年开始进行烧伤康复的探索与实践,从最初的2名康复护士为烧伤后期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开始,逐渐发展成可为各期烧伤患者提供包括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包括日常康复指导、压力治疗、支具矫形器制作、烧伤后皮肤恢复治疗、瘢痕综合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初具规模的康复治疗团队。
目前,团队共有11名康复治疗师,2名康复护士。近年来,与香港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太平洋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台湾长庚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国内外多家单位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其中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医学院合作建立“中加烧伤恢复与重建中心”;为提高我科烧伤康复治疗水平,多位专家不定期到我科进行教学和指导。希望通过早期、全面和专业的烧伤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最大化的恢复功能、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
|||||||||||
1
|
烧伤研究所科技成果获奖目录
(127项)
注:数据统计至2014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烧伤的研究 | 黎鳌等 | 1985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水肿性质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 黎鳌等 | 1989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肠源性感染的研究 | 肖光夏等 | 1992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早期肠道营养维护烧伤后肠道结构功能与降低高代谢的研究 | 汪仕良等 | 1997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血管内皮细胞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发病中作用的研究 | 杨宗城等 | 2000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严重烧伤早期损害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 杨宗城等 | 2002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严重烧伤救治新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黄跃生等 | 2006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严重烧伤一体化救治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黄跃生等 | 2012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发明奖(4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获奖日期 | 奖励类别 | 等级 |
压“U”型皮瓣洞滚刀 | 胡嘉念等 | 1985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烧伤感染的研究 | 肖光夏等 | 1990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人表皮细胞培养与移植 | 赵雄飞等 | 1996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治疗学》(第2版) | 黎鳌等 | 1999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医疗成果及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烧伤******的研究 | 肖光夏等 | 199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烧伤早期******的研究 | 汪仕良等 | 1996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烧伤******的基础与防治研究 | 肖光夏等 | 199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烧伤治疗学》 | 黎鳌等 | 199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外科手术全集》 | 黎鳌 | 199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严重烧伤******研究 | 黎鳌等 | 2001 | 军队医疗成果奖 | 一等 |
《主动适应******,创建******》 | 黎鳌等 | 2001 | 军队教学成果奖 | 一等 |
烧伤******新技术研究 | 黄跃生等 | 200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严重烧伤早期心肌损害的细胞分子机制与防治策略 | 黄跃生 | 2008 |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医疗成果二等奖及重庆市第三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9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及人工****** | 康绍禹等 | 198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实验研究 | 黎鳌等 | 198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实验研究 | 黎鳌等 | 198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的******研究 | 梁延杰等 | 198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改变 | 王成忠等 | 198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研究 | 赵雄飞 | 198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研究 | 黎鳌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研究 | 赵雄飞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后******的研究 | 黄文华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研究 | 肖光夏等 | 198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实验研究 | 夏淑芳等 | 199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研制与应用 | 刘志远等 | 199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作用及实验治疗 | 杨宗城等 | 199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KD—Ⅱ型生物液智能表面张力动态测试仪 | 刘志远等 | 199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我国******的研究 | 解伟光等 | 199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及其应用的研究 | 赵雄飞等 | 199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的实验研究 | 彭代智等 | 1996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后****** | 黄跃生等 | 1996 | 军队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烧伤******及******的关键作用 | 杨宗城等 | 199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快速诊断 | 张雅萍等 | 1997 | 军队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及其机理研究 | 杨宗城等 | 199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 | 陈意生等 | 199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的实验研究 | 迟路湘等 | 200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严重******的研究 | 伍素华等 | 2002 | 军队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烧伤后****** | 汪仕良等 | 200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实验研究 | 肖光夏等 | 200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后******研究 | 张雅萍等 | 200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研制 | 吴军等 | 200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机理与防治研究 | 李晓辉等 | 200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后******的研究 | 彭曦等 | 2006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研究 | 彭代智等 | 200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研究及******治疗 | 彭曦等 | 2014 | 军队科技进步 | 二等 |
KD-Ⅱ型生物液智能表面张力动态测试仪 | 刘志远等 | 1991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41型、T41型合成高分子人工皮在临床的应用 | 康绍禹 | 1982 | 四川省科技奖 | 二等 |
织物卫生整理研究及SD长效抗菌织物产品开发研究 | 伍素华 | 1993 | 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应用CTLA4Ig延长移植物存活的基础研究 | 罗高兴 | 2008 | 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粘附分子和中性粒细胞在烧伤早期心脏和肝脏损害中的作用 | 王晓军等 | 2000 | 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一氧化氮对吸入性损伤早期治疗的实验研究 | 齐顺贞等 | 2000 | 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 黄跃生 | 2008 | 重庆市第三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 二等 |
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7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的制作 | 黎鳌等 | 198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的临床意义及******法 | 肖光夏等 | 198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研究 | 赵雄飞等 | 198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自行设计****** | 王德旺等 | 198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实验研究 | 姜坤元等 | 198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急性******的变化 | 刘志远等 | 198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对******的分析 | 练维坤等 | 198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犬****** | 李照洲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实验性******与******进一步观察 | 姜坤元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实验研究 | 李世荣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应用 | 李世荣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治疗与****** | 胡嘉念等 | 198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免疫作用 | 汪仕良等 | 198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实验研究 | 姜坤元等 | 199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 | 邓绍平等 | 199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作用机制 | 安静等 | 199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临床应用 | 李世荣等 | 199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的研究 | 伍素华等 | 199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的研究 | 刘明政等 | 1994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系列研究 | 伍素华等 | 199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应用研究 | 黄跃生等 | 199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病房****** | 张红等 | 199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教程 | 李刚荣等 | 199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系列研究 | 伍素华等 | 199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研究 | 伍素华等 | 200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作用 | 伍素华等 | 200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粘附分子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中作用的研究 | 罗奇志等 | 1999 |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13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的实验研究 | 夏淑芳等 | 198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法 | 肖光夏等 | 198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探讨 | 杨宗城等 | 1984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发现 | 王天乙等 | 198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观察 | 吴振忠等 | 198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免疫状态 | 黄文华等 | 198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影响 | 姜坤元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作用 | 李世荣等 | 198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异同 | 朱佩芳等 | 198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作用 | 李世荣等 | 198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烧伤******法 | 秦孝健等 | 199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法 | 尤忠义等 | 199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烧伤*******研究 | 刘明政等 | 199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军队科技进步五等奖(2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 励 类 别 | 等 级 |
烧伤后******的动态观察 | 黄文华等 | 1984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五等 |
******的体会 | 赵雄飞等 | 198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五等 |
省部级优秀科技图书奖及科技贡献奖(4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创伤后脏器功能不全 | 黎鳌等 | 2001 |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 三等 |
现代战伤外科学 | 黎鳌 | 2001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 | |
烧伤研究 | 黎鳌等 | 1986 | 西北西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 | 二等 |
烧伤防治的研究 | 烧伤科 | 1978 | 重庆市科技贡献奖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及教学成果奖(22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 励 类 别 | 等 级 |
******的治疗和护理 | 陈光秀等 | 1991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一等 |
******的成功经验 | 汪仕良 | 1996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一等 |
******及其机理的研究 | 赵雄飞等 | 1987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严重******治愈一例 | 黄跃生等 | 1993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治愈一例 | 黄跃生等 | 1994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治愈一例 | 黄跃生等 | 1994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严格把好****** | 伍素华 | 1994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严重电烧伤 | 彭毅志 | 1995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治愈******一例 | 黄跃生 | 1996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改革与研究 | 伍素华 | 1998 | 第三军医大学教学成果奖 | 二等 |
******的研究 | 烧伤科 | 1985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对******的分析 | 烧伤科 | 1985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的变化 | 烧伤科 | 1986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的护理 | 伍素华 | 1990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一例******的护理 | 伍素华 | 1991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一例******的护理 | 伍素华 | 1991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一例******抢救成功的护理 | 伍素华 | 1991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两例******抢救成功的护理 | 伍素华 | 1993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改进手术方法******疗效显著 | 彭毅志 | 1995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救治******获得成功 | 彭毅志 | 1996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救治成功 | 彭毅志 | 1996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烧伤后******的动态观察 | 烧伤科 | 1985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