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所简介
- 历史沿革
- 成果奖项
- 荣誉奖励
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简介
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由烧伤外科学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教授亲手创建,是国内最早的烧伤救治中心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不懈奋斗,目前已发展成为4个病区、1个烧伤康复中心、1个烧伤专科手术室、8个研究单元、1个杂志编辑部,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综合型烧伤专业研究所,集医疗、科研、教学、杂志与转化于一体,国内领先、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国家重点学科。
历史与荣誉:研究所先后成为全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78年)、国内第一个烧伤研究所(1985年)、全军烧伤研究重点实验室(1989年)、烧伤外科最早的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和烧伤领域惟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2004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军事医学烧伤科”荣誉称号,是目前全国惟一获此殊荣的医学临床科室,时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模范烧伤科”牌匾。国际烧伤学会前主席Basil Pruit教授赞誉研究所为“世界烧伤外科的领导者(the world leader in burn care and research)”。
科研成果:迄今,烧伤研究所主持和承担了我国医学领域第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伤领域第一个国家“973”项目、烧伤领域第一个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科研课题450余项;荣获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及各级医疗与科技成果奖励129项,主编、副主编烧创伤专著36部;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SCI论文200余篇。
技术水平:烧伤研究所率先提出了应用于烧伤面积估算的“中国九分法”、指导烧伤休克期补液的“三医大抗休克公式”、肠源性感染防治策略、吸入性损伤综合救治策略、指导烧伤成人营养支持的“三医大烧伤成人能量消耗估算公式”、烧伤早期救治与康复一体化治疗体系等技术与方法。在烧伤休克、脏器损伤、感染防治、代谢营养、创面愈合、移植免疫以及康复治疗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整套临床救治理念与技术。共收治烧伤患者75,000余例,救治水平国际领先。
人才队伍与学术交流:研究所现有工作人员150余名,正高职称11名,副高职称6名;博士研究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4名。共培养博士200余名、硕士300余名、进修医生600余名、进修护士100余名,为我国烧伤医学事业输送了大量学科人才。研究所先后成功举办首届中美国际烧伤学术会议(1985年)、首届中日外科感染会议(2001年)、首届烧伤康复与创面修复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创办(2013年)并成为亚洲第一本烧伤专业SCI英文学术期刊《Burns &Trauma》,为中国烧伤医学走向世界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提高中国烧伤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
站在烧伤医学转型发展的今天,烧伤研究所以永恒的“黎鳌精神”为指引,以承载烧伤医学发展为己任,期待与国内外学者、同道与朋友精诚合作、携手共进,为中国烧伤事业的未来扬帆起航,为世界烧伤医学的发展续写华丽的中国篇章!
烧伤研究所发展历程
1958年 校院党委确定在一院普通外科成立烧伤救治小组,由黎鳌负责,编制医生3名,床位6张;
1959年 成立烧伤防治协作组,由学校王照新副校长任组长,附属一院张波副院长任副组长,黎鳌任秘书,组织全校17个科室参加;
1960年 校党委决定成立烧伤治疗单位,设三个病区共30张病床,一次性补充10名军医、30名护士,初建烧伤实验室;
1962年 总后党委决定成立全军烧伤专业组,由我所担任组长单位;
1978年 成立烧伤实验室,调外研所二室全体人员参加,并成立呼吸道烧伤研究协作组,协作单位有病理、病生、微生物、药理、生化等教研室和医院免疫室、检验科、肝胆中心实验室等。由副校长高平阶任组长、黎鳌任副组长;
1978年 总后党委批准我所为全军第一个烧伤专科技术中心,黎鳌任主任,肖光夏任副主任;
1978年 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0年 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5年 修建全军第一幢烧伤专科大楼9500平方米,扩大了实验室规模,临床编制床位30张,展开床位40张;
1986年 修建全军第一个烧伤专科实验动物楼1200平方米;
1985年 被总后勤部批准为全军第一个烧伤研究所;
1989年 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烧伤专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
1993年 被批准为全军烧伤专科实验室,同年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生;
1994年 被批准为全军烧伤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
1994年 成为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单位;
1996年 改建实验动物楼为二级动物室,同年被总参谋部批准为全军研究生培养单位重点建设学科;
1996年 成立黎鳌烧伤医学基金会;
1997年 继续成为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单位;
1998年 与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建立细胞信号转导联合实验室;
1999年 成立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
2000年 继续成为全军烧伤与整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华烧伤杂志创刊;
2000年 被批准为全军重中之重医学专科研究所,展开床位数60张;
2001年 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复评,展开床位数95张;
2002年 扩建烧伤研究所大楼,11000平方米,床位120张,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烧伤临床救治与研究基地;
2003年 被国家科技部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建设计划,为我军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年 成为军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年 继续成为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单位。
2010年 黄跃生教授负责牵头的“严重烧伤早期关键救治技术的转化与应用”项目获国家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经费”支持,经费2000万,是我院第一次以首席科学家身份获得国家卫生部科研专项经费支持。
2010年 成立了“中加烧伤恢复与重建中心”
2012年7月30日 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首届“春苗烧烫伤儿童夏令营”开营
2012年6月30日 由我所发起,众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为救助贫困烧伤儿童设立的“春苗烧伤儿童救助基金”在我所正式启动,这是全国首个烧伤儿童救助基金。
2013年6月 英文学术期刊《Burns & Trauma》正式出版
烧伤研究所科技成果获奖目录
(127项)
注:数据统计至2014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烧伤的研究 | 黎鳌等 | 1985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水肿性质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 黎鳌等 | 1989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肠源性感染的研究 | 肖光夏等 | 1992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早期肠道营养维护烧伤后肠道结构功能与降低高代谢的研究 | 汪仕良等 | 1997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血管内皮细胞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发病中作用的研究 | 杨宗城等 | 2000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严重烧伤早期损害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 杨宗城等 | 2002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严重烧伤救治新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黄跃生等 | 2006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严重烧伤一体化救治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黄跃生等 | 2012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发明奖(4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获奖日期 | 奖励类别 | 等级 |
压“U”型皮瓣洞滚刀 | 胡嘉念等 | 1985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烧伤感染的研究 | 肖光夏等 | 1990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人表皮细胞培养与移植 | 赵雄飞等 | 1996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治疗学》(第2版) | 黎鳌等 | 1999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医疗成果及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烧伤******的研究 | 肖光夏等 | 199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烧伤早期******的研究 | 汪仕良等 | 1996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烧伤******的基础与防治研究 | 肖光夏等 | 199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烧伤治疗学》 | 黎鳌等 | 199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外科手术全集》 | 黎鳌 | 199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严重烧伤******研究 | 黎鳌等 | 2001 | 军队医疗成果奖 | 一等 |
《主动适应******,创建******》 | 黎鳌等 | 2001 | 军队教学成果奖 | 一等 |
烧伤******新技术研究 | 黄跃生等 | 200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严重烧伤早期心肌损害的细胞分子机制与防治策略 | 黄跃生 | 2008 |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医疗成果二等奖及重庆市第三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9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及人工****** | 康绍禹等 | 198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实验研究 | 黎鳌等 | 198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实验研究 | 黎鳌等 | 198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的******研究 | 梁延杰等 | 198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改变 | 王成忠等 | 198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研究 | 赵雄飞 | 198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研究 | 黎鳌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研究 | 赵雄飞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后******的研究 | 黄文华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研究 | 肖光夏等 | 198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实验研究 | 夏淑芳等 | 199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研制与应用 | 刘志远等 | 199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作用及实验治疗 | 杨宗城等 | 199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KD—Ⅱ型生物液智能表面张力动态测试仪 | 刘志远等 | 199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我国******的研究 | 解伟光等 | 199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及其应用的研究 | 赵雄飞等 | 199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的实验研究 | 彭代智等 | 1996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后****** | 黄跃生等 | 1996 | 军队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烧伤******及******的关键作用 | 杨宗城等 | 199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快速诊断 | 张雅萍等 | 1997 | 军队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及其机理研究 | 杨宗城等 | 199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 | 陈意生等 | 199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的实验研究 | 迟路湘等 | 200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严重******的研究 | 伍素华等 | 2002 | 军队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烧伤后****** | 汪仕良等 | 200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实验研究 | 肖光夏等 | 200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后******研究 | 张雅萍等 | 200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的研制 | 吴军等 | 200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机理与防治研究 | 李晓辉等 | 200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后******的研究 | 彭曦等 | 2006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研究 | 彭代智等 | 200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研究及******治疗 | 彭曦等 | 2014 | 军队科技进步 | 二等 |
KD-Ⅱ型生物液智能表面张力动态测试仪 | 刘志远等 | 1991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41型、T41型合成高分子人工皮在临床的应用 | 康绍禹 | 1982 | 四川省科技奖 | 二等 |
织物卫生整理研究及SD长效抗菌织物产品开发研究 | 伍素华 | 1993 | 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应用CTLA4Ig延长移植物存活的基础研究 | 罗高兴 | 2008 | 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粘附分子和中性粒细胞在烧伤早期心脏和肝脏损害中的作用 | 王晓军等 | 2000 | 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一氧化氮对吸入性损伤早期治疗的实验研究 | 齐顺贞等 | 2000 | 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烧伤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 黄跃生 | 2008 | 重庆市第三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 二等 |
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7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的制作 | 黎鳌等 | 198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的临床意义及******法 | 肖光夏等 | 198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研究 | 赵雄飞等 | 198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自行设计****** | 王德旺等 | 198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实验研究 | 姜坤元等 | 198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急性******的变化 | 刘志远等 | 198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对******的分析 | 练维坤等 | 198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犬****** | 李照洲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实验性******与******进一步观察 | 姜坤元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实验研究 | 李世荣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应用 | 李世荣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治疗与****** | 胡嘉念等 | 198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免疫作用 | 汪仕良等 | 198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实验研究 | 姜坤元等 | 199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 | 邓绍平等 | 199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作用机制 | 安静等 | 199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临床应用 | 李世荣等 | 199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的研究 | 伍素华等 | 199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的研究 | 刘明政等 | 1994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系列研究 | 伍素华等 | 199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应用研究 | 黄跃生等 | 199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烧伤病房****** | 张红等 | 199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教程 | 李刚荣等 | 199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系列研究 | 伍素华等 | 199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研究 | 伍素华等 | 200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的作用 | 伍素华等 | 200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粘附分子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中作用的研究 | 罗奇志等 | 1999 |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13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的实验研究 | 夏淑芳等 | 198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法 | 肖光夏等 | 198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探讨 | 杨宗城等 | 1984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发现 | 王天乙等 | 198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观察 | 吴振忠等 | 198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免疫状态 | 黄文华等 | 198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影响 | 姜坤元等 | 198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作用 | 李世荣等 | 198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异同 | 朱佩芳等 | 198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作用 | 李世荣等 | 198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烧伤******法 | 秦孝健等 | 199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的******法 | 尤忠义等 | 199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烧伤*******研究 | 刘明政等 | 199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四等 |
军队科技进步五等奖(2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 励 类 别 | 等 级 |
烧伤后******的动态观察 | 黄文华等 | 1984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五等 |
******的体会 | 赵雄飞等 | 198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五等 |
省部级优秀科技图书奖及科技贡献奖(4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励类别 | 等级 |
创伤后脏器功能不全 | 黎鳌等 | 2001 |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 三等 |
现代战伤外科学 | 黎鳌 | 2001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 | |
烧伤研究 | 黎鳌等 | 1986 | 西北西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 | 二等 |
烧伤防治的研究 | 烧伤科 | 1978 | 重庆市科技贡献奖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及教学成果奖(22项)
项目名称 | 主要 负责人 | 时 间 (年) | 奖 励 类 别 | 等 级 |
******的治疗和护理 | 陈光秀等 | 1991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一等 |
******的成功经验 | 汪仕良 | 1996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一等 |
******及其机理的研究 | 赵雄飞等 | 1987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严重******治愈一例 | 黄跃生等 | 1993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治愈一例 | 黄跃生等 | 1994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治愈一例 | 黄跃生等 | 1994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严格把好****** | 伍素华 | 1994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严重电烧伤 | 彭毅志 | 1995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治愈******一例 | 黄跃生 | 1996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二等 |
******改革与研究 | 伍素华 | 1998 | 第三军医大学教学成果奖 | 二等 |
******的研究 | 烧伤科 | 1985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对******的分析 | 烧伤科 | 1985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的变化 | 烧伤科 | 1986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的护理 | 伍素华 | 1990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一例******的护理 | 伍素华 | 1991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一例******的护理 | 伍素华 | 1991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一例******抢救成功的护理 | 伍素华 | 1991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两例******抢救成功的护理 | 伍素华 | 1993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改进手术方法******疗效显著 | 彭毅志 | 1995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救治******获得成功 | 彭毅志 | 1996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救治成功 | 彭毅志 | 1996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三等 |
烧伤后******的动态观察 | 烧伤科 | 1985 |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 | 五等 |
烧伤研究所荣誉
(一)立功
1、总后勤部批准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 (1995年)
2、总后勤部批准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 (1964年)
3、总后勤部批准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 (1989年)
4、总后勤部批准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 (1991年)
5、总后勤部批准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1984年)
6、总后勤部批准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1986年)
(二)国家级荣誉
1、全国科技大会奖 (1978年)
2、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展览会金奖 (1990年)
3、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1990年)
4、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6年)
5、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2003年)
6、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文明岗 (2005年)
7、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2005年)
8、青年文明号(共青团中央) (2005年)
9、2004年6月11日,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授予研究所“模范军事医学烧伤科”荣誉称号,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了“模范烧伤科”的题词
10. 中宣部“全国首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2015年)
(三)全军、总后和省部级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学雷锋标兵集体 (2003年)
2、总后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单位(2004年)
3、总后勤部评为总后勤部先进党支部 (1989年)
4、总后勤部评为总后妇女先进集体 (1990年)
5、总后勤部评为总后勤部先进党支部 (1991年)
6、总后勤部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1995年)
7、总后勤部评为“六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5年)
8、总后勤部评为“七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 (1990年)
9、总后勤部评为“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 (1995年)
10、总后勤部评为“九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 (2000年)
11、总后勤部评为总后“优秀人才科研工作站” (2005年)
12、中华烧伤外科学会评为优秀专科学会 (1995年)
13、重庆市精神文明服务总队评为重庆市精神文明服务总队直属先进分队(1995年)
14、重庆市卫生局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评为重庆市卫生系统青年文明号(1997年)
15、重庆市妇女联合会评为重庆市“三八”红旗集体 (2000年)
16、中华医学会评为优秀期刊三等奖 (2001年)
17、重庆市委组织部评为首届“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群体” (2002年)
18、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重庆市第三届期刊好作品好栏目 (2002年)
19、全军“十一五”医学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
20、总后勤部卫生部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2011年)
21、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系总后医疗战线的惟一代表。新闻在今天解放军报的第二版已登出。(2012-07-26)
(四)校级荣誉
1、第三军医大学评为“双优”护理单元特等奖 (1997年)
2、第三军医大学评为“五四红旗”团支部 (1997年)
3、第三军医大学评为先进党支部 (1998年)
4、第三军医大学评为先进团组织 (1998年)
5、第三军医大学评为文明服务示范单位 (2000年)
6、第三军医大学评为先进党支部 (2000年)
7、第三军医大学评为“九五”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先进集体 (2001年)
8、第三军医大学评为“九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2001年)
9、第三军医大学评为先进基层单位 (2001年)
10、第三军医大学评为先进党支部 (2002年)
11、第三军医大学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2002年)
12、第三军医大学评为先进党支部 (2003年)
13、学校“学习成才先进单位” (2005年)
14、第三军医大学评为“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
15、第三军医大学优秀护理团队 (2007年)
16、第三军医大学大学政治部抗震救灾先进党支部 (2008年)
(五)院级荣誉
1、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评为先进团支部 (1995年)
2、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评为先进护理组 (1995年)
3、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文书展评一等奖 (1996年)
4、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1996年)
5、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1997年)
6、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1998年)
7、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12”护士节礼仪比赛二等奖 (1999年)
8、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评为科技成果转化先进科室 (1999年)
9、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评为“九五”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2001年)
10、医院“先进党支部” (2005年)
1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烧伤专科医院 (2006年)
12、“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
13、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评为安全稳定达标单位 (2007年)
14、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评为2008年度安全稳定工作达标单位 (2008年)
15、共青团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委员会评为“优秀团支部” (2009年)
16、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评为2010年度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
17、第三军医大学评为“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
1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评为十大红色堡垒 (2011年)